【做一個敘事的spy】
在前端癌症心理照護的工作中,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,包括:
有些醫療團隊其實不那麼重視心理層面的議題,因此,縱使身為心理師的我們,帶著滿腔熱血和熱忱投入這份工作,仍然可能因為團隊根本不覺得心理照顧能幫到他們什麼,而搞得身心俱疲,極度厭世。
有時候又會想,會談過後的病歷或交班到底要寫到什麼程度呢?
省時的、廣泛的、問題解決導向的?
還是要花費比會談多一兩倍的心力與時間,去描述那段我們認為極為重要與珍貴的人生經驗呢?
***
直到剛剛翻到幾年前參加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,看到一段紀錄:
一位學員問:
「如何在這個重視"量化結果/標籤"的醫療團隊合作中,發揮敘事的精神?」
同時身為家醫科醫師和敘事治療師的Gene是這樣回答的:
「有時我會在病歷中故意寫一段故事...總有人會看的,他只要有興趣,就會來詢問!」
「在一個會議中,總會有幾個認同你的人。可以私下找他們聊聊,如果理念相同,以後就可以成為一個小小的系統,慢慢發揚光大。」
***
看到自己當年的這段筆記,突然覺得不孤單了!!!
連大師們都需要這樣一步一步耕耘、碰壁、尋找生機,我們這種小咖後輩推廣個心理學理念,又算的了什麼呢🤣🤣🤣